顯示具有 健康文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文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哈佛健診健康文章】飲食不當 小心胃食道逆流作怪





胃食道逆流產生原因
食道與胃的銜接處,有一圈環狀的賁門(擴約肌),它關閉時可避免胃中的食物反衝入食道。通常賁門是關閉的,只有當吞嚥、打嗝時才會打開,讓肌肉鬆弛有通路 允許食物進出入胃部。當壓力增加時賁門也會關閉以避免胃酸反衝入食道。但當賁門長時間在腹壓或飲食不當,造成鬆弛時,胃液容易反衝入食道而停留了過長時 間,就會傷害食道,也就是胃食道逆流。

產生症狀
1.
頻繁的胸口灼燒感(最常見症狀)
2.
胃逆流液造成口腔酸苦感覺。
3.
吞嚥不易或吞嚥痛苦。
4.
聲音嘶啞。
5.
夜間喘或乾咳。
6.
經常、重覆地需要清喉嚨。
7.
彎身或躺下時,會有泛酸的感覺。

改善不適 飲食保健5式
胃食道逆流若沒適當治療,會引發食道狹窄而致吞嚥困難,嚴重會引起逆流性食道發炎、潰瘍或食道癌,必須找專業醫師治療。但如果只有輕微症狀,只要調整生活與飲食,參考以下方式,大部分都能獲得改善。

方式1
.
少量多餐,吃完保持頭高於腹部的姿態。睡覺時如果有不適症狀,可將上半身墊高15公分,特別是胸部位置。

方式2.
減少脂肪含量,避免睡前四小時吃宵夜,以免胃內食物在睡眠中刺激胃酸分泌。

方式3.
避免巧克力、薄荷、酒類、咖啡因、柳橙、蕃茄、全脂牛奶等容易造成腸胃蠕動不適的食物。
可多吃低油脂的食物、碳水化合物、鈣質、脫脂牛奶,改善胃食道逆流不適症狀。

方式4.
停止抽菸、喝酒,減少刺激;減肥以及避免穿過緊的褲子,都能減少腹部壓力。


結論:
胃食道逆流必須長期觀察,只有確實讓醫師瞭解您的生活是如何受病情影響,另外,平時如有服用高血壓、胃脹氣的藥須特別告知醫師,才能確實開對藥方。而日常生活中,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飲食、減少壓力,才能遠離胃腸與食道所引起的病症。


本文為哈佛健診健康管理所提供,讀者有關健康檢查、健康管理等問題。歡迎您透過線上問診服務,我們將有專業醫護人員為您解答,並回覆E-mail給您!

【哈佛健診健康文章】胸口好緊,別急著喊心痛



 「醫師,我的胸口好痛,應該是心臟有問題吧!」胸悶胸痛對於患者與醫師而言,都是棘手的問題,因為引發胸口疼痛的病源除了心臟以外,還有可能是其他器官出狀況;但常因誤判痛源浪費醫療資源,也徒增患者無謂的疼痛,甚至因此讓病情加重。
  
為何會胸痛?
胸痛是一種症狀,誘發的原因很多,主要引發的 部位有心臟、肺臟、肝臟、大血管、消化道與精神相關疾病。胸痛發生時,常有許多如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發熱、吞嚥困難與倦怠感等不同合併症狀出現。但相 同症狀常出現於不同疾病中,如之前成龍曾患胃食道逆流,起初感覺胸口灼熱疼痛,也有夜間乾咳症狀,病徵與心絞痛相似;另外肺臟部位常見的氣胸,也因發病迅速,並引發呼吸困難、刺激性胸痛與乾咳,甚至休克,症狀與心肌梗塞雷同,容易誤判。因此病徵若是一時不查,便可能讓我們走進胸痛的「迷宮」中。

常見引發胸痛的疾病

常見疾病
心臟
心絞痛、心肌梗塞、二尖瓣膜脫垂
肺臟
氣胸、肺炎、惡性腫瘤
肝臟
肝臟腫大
大血管
主動脈剝離
消化道
膽囊結石、急性胰臟炎、胃食道逆流
精神疾病
焦慮症、憂鬱症

掌握胸痛症狀,減低誤判機率
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中心建議您,由於胸痛引發的因素與疾病複雜,需要醫師做深入的相關檢查,就診以家醫科與心臟內科為優先,檢查主要項目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內視鏡、胸水穿刺、咳痰與血液篩檢。且胸痛發生時若能掌握就醫三部曲,有助降低可能帶來的危險:

胸痛就醫三部曲
就醫前
完整紀錄胸痛異常狀況,特別是胸痛的程度、位置、時間、頻率、好發狀況與合併症狀;若有服食心臟用藥,也需攜帶處方或藥品。
就醫中
提供醫師詳細異常狀況資訊,如有過往或家族病史,也需告知,有助儘速研判病情。
就醫後
定時服藥、隨時攜帶如硝化甘油等急救藥品、居家需有家人照護、並保持充足睡眠、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身體仍不適,應再度就醫。


胸部疼痛常帶給患者較高的恐慌,不論男女老幼,都可能會面臨胸痛突然來襲,可透過合併症狀與疼痛判讀與定期健,了解引發胸痛的原因;但如有遲疑或疼痛感劇烈,應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救命的「黃金時間」。
本文為哈佛健診健康管理所提供,讀者有關健康檢查、健康管理等問題。歡迎您透過線上問診服務,我們將有專業醫護人員為您解答,並回覆E-mail給您!

【哈佛健診健康文章】人體的氣象預報員~關節

每當天氣一濕冷,溫度急劇變化時,就會讓許多人關節疼痛,甚至到無法行動的地步。關節炎已躍居國人門診常見疾病第三位,僅次於呼吸道及腸胃道疾病。關節炎雖不至於威脅生命,但不適症狀卻會困擾一輩子,面對冬天降臨,讓我們一起來愛護關節吧。
 
關節炎種類多,原因各有不同
 
 關節炎患者遇到冬天會產生疼痛感,主要是因為關節韌帶對熱脹冷縮的感受力較差,天冷關節一緊繃,便會產生酸疼感。不過關節炎依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類,常見的如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這是最常見的關節炎,主要是因為長期使用而自然磨損,導致軟骨遭到破壞,又以膝關節最常見。在年紀大、肥胖、曾經骨折、脫臼、十字韌帶受傷者,都是危險族群。患者不但會影響身高,還可能會壓迫神經,引起疼痛、無力等症狀。
 
    痛風性關節炎
這是因為長期的高尿酸,使尿酸鹽晶體沈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引發痛風進而攻擊全身各關節,更甚者可能波及脊椎關節造成癱瘓。又以男性為最容易罹患的族群,若未加以治療,還可能會合併高血之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多發性的疾病,它會持續性地破壞關節,造成關節變形、功能喪失而形成殘廢,它除了侵犯關節外,還可能侵犯全身各個組織器官,影響患者存活時間。
 
保護關節3重點 
 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力均會影響關節炎的症狀,因此當台灣濕冷的冬季來臨,關節炎患者更要好好保養。以下是保護關節不受損,預防關節疼痛難耐的三大重點,也順便檢視你是否有確實做到:

1
重點部位保暖
□ 膝關節有加以保暖嗎?
□ 在戶外有使用口罩、圍巾嗎?
 
2
減少膝關節負擔
□ 運動時是否有帶護膝?
□ 盡量減少老人家或膝關節不好者下山或下樓梯的動作。體重是否過重? (標準體重值=22 x 身高m²)
 
3
充足休息運動
□ 充足睡眠與休息,以免加重關節僵硬度。
□ 關節炎患者心肺功能差,需適度活動鍛鍊。
 
 由於關節炎種類眾多,關節周圍還有骨頭、肌腱、韌帶、滑囊、肌肉等組織,為了確認起因,最好還是先請醫師做精確診斷,並於日常多保養,讓病情不致影響生活太大。

【哈佛健診健康文章】揪出心臟問題,做個心好男女!

多年來,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疾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及第三位,其中腦血管疾病大多為缺血性中風(80%),心臟疾病則以缺血性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為最主要。當冬季寒流來襲,氣溫下降之際,更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暴增。


95年國人十大死因
順位
死亡原因
1
惡性腫瘤
2
腦血管疾病
3
心臟疾病
4
糖尿病
5
事故傷害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動脈硬化非同小可
 
這 些心血管疾病的主因為動脈粥狀硬化,起因是過多的脂肪沉積在供應血液至心臟的動脈管壁內,使動脈變狹窄而無法提供正常的血流至心臟。如果血管狹窄出現在頸 動脈,容易有「短暫性腦缺氧」的症狀,甚至惡化為突發性阻塞性腦中風。如果血管狹窄出現在心臟的冠狀動脈,便會造成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甚至引發猝死,這對 國人的健康均有重大的影響。
 
 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危險因子,如戒煙、多吃健康食品、規律運動、保持心情平穩,以及控制會造成動脈硬化疾病的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為了隨時掌握這些危險因子是否可能在無形中影響健康,早期評估心血管系統,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最容易造成動脈硬化疾病的10種人
1、吸煙的人
2、經常坐着不動工作的人
3、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
4、暴飲暴食的人
5、體重超重的人(BMI≧24)
6、糖尿病人
7、罹患高血壓的人
8、罹患高血脂的人
9、有家族遺傳性的人
10、超過45歲男性或55歲以上女性


心血管疾病篩檢
 一般的心臟血管健康檢查,可利用理學檢查、血壓測量、性別、吸菸史、過去病史(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等)病史、年齡,做簡易的評估。特殊性的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另外高階性的檢查可尋求醫師建議再行決定。

抽血檢查
 抽血檢驗的項目眾多,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反應蛋白、乳酸脫氫酶(LDH)、類半胱胺酸等。是了解身體脂肪代謝狀況、血液循環功能、動脈硬化情形,以及是否有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潛在性心臟血管病變異常不可或缺的檢查項目。

心電圖
 心電圖檢查是將心臟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微量電流,透過儀器加以紀錄成圖形,來藉以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或心搏過速/過緩,以及心肌是否缺氧等症狀。

心臟超音波
 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探知心臟的結構,包括心臟大小、心臟肌肉的厚度,以及心臟的收縮狀態,藉以了解心臟是否有擴大、瓣膜異常、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或嚴重缺氧、心臟腫瘤等問題。

頸動脈超音波

 由於頸動脈中風佔所有中風病例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因此透過頸動脈超音波掃描(carotidultrasound),可以檢查頸部兩側動脈有無脂肪硬化斑、狹窄,甚至阻塞情況,及早避免中風意外發生。

高階檢查

 部分醫院會用磁振造影(MRI)、正子斷層掃瞄(PET)及正子加電腦斷層掃瞄(PET/CT)等,來檢 查心臟與心血管阻塞情況。這種以最先進診斷儀器的訴求,試圖取代傳統檢查,事實上,這種先進儀器造價昂貴,相對地檢查費用也高,而且檢查儀器過於敏感,反 而容易出現偽陽性反應,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最經濟的方式還是先以傳統檢查為主,再依醫師的診斷建議,再評估是否須做高階檢查。
 
心血管疾病篩檢,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檢查需要禁食嗎?
靜止心電圖檢查前不可運動,也不可喝咖啡、抽煙等刺激物質。
 
一定要在早晨接受檢查嗎? 
以往健檢都習慣在早上的原因,是因為部分檢查需要禁食,爲配合多數人的作息,早上做完檢查即可進食,可縮短挨餓時間。不過,心血管疾病的各項篩檢並不需禁食,就算下午檢查也不因此影響數值。 
心電圖顯示心律不整是否代表有心臟疾病? 
心律不整是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現障礙,所導致異常的心跳速率,當心電圖顯示心律不整時,並不一定就是心臟疾病,最好可以再加做心臟超音波等其他檢查項目,才能進一步辨別與心臟病是否相關。
 
 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需要針對危險因子在生活上做積極的健康管理,以及定期的檢查做來加以維護,如此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

【哈佛健診健康文章】外食族,小心高血脂危機



  近年來,由於受到西方精緻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上忙碌的現代人經常以速食、便當果腹,再加上外食人口的增加,讓高血脂年輕化,導致罹患高血脂方面的疾 病越來越高。在台灣,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脂症,也因為剛開始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突然爆發心肌梗塞才發現事態嚴重,這都是目前國人必須多加注意 的一環。

何謂高血脂症
一般人所說的血脂肪過高是指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過高,高血脂症是由於血中脂肪過高所產生的疾病,它是造成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嚴重的話將造成血管阻塞、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和心臟病。
每一百人中約有一個會發生,且男性高於女性。高血脂症多是遺傳、或疾病因素如糖尿病、肥胖,而飲食如果每日脂肪攝取超過總熱量的40%、飽和脂肪酸超過總熱量的10%、膽固醇每日攝取超過300亳克等,都是誘發的危險因子。

血脂正常判斷標準
1.
總膽固醇宜低於200mg/dl
2.
三酸甘油脂宜低於150mg/dl
3.
低密度脂蛋白宜低於130mg/dl
高密度脂蛋白宜高於35mg/dl


如何檢查患有高血脂?
高血脂症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大多數人以外食為主,往往容易吃得太過油膩,長久累積下來造就了不少人從年輕時可能就已經有血脂肪偏高的情形,這裡提供一些檢查方式,讓你時時關心自己的身體。

方式1.血液檢查:
抽血為早期發現高血脂症的一個重要方法。高血脂初期並沒有症狀,如果你是高危險群,如家族遺傳性高血脂症、糖尿病、肥胖、飲食中脂肪、膽固醇攝取量過高、飲酒過量,或40歲以上,就要定期檢查血脂濃度,包括血中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方式2.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檢查:
建議20歲以上成人作例行健康檢查時應包括心血管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可檢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比值,可了解身體內部脂肪是否代謝異常、血液循環功能、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症、腦中風、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等。


誰是高危險群?
1.
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大於160 mg/dl時,即為高危險群。
2.
若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大於130 mg/dl
3.
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高膽固醇血症。
4.
若已罹患糖尿病,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大於100 mg/dl
5.
不喜歡運動,或不能經常規則的運動。
6.
吸菸會損壞血管內壁,造成膽固醇堆積。
7.
肥胖會合併三酸甘油脂過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8.
經常應酬,常處於情緒緊張壓力下工作。
9.
不留意膽固醇值,或從未檢查過。
常吃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蛋黃、內臟或油脂類如肥肉、奶油。


遠離高血脂教戰守則
高脂血症與其說是病,不如說是致病因素反而來得恰當,因此如何去預防和保健顯得較為重要。以下幾個方法,如能確實去施行,對預防高脂血症的發生應會有所幫助。

飲食方面-
守則1. 定時定量,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少吃動物性油脂與動物內臟。
守則2.多攝取含高纖維的食物,可吃燕麥、薏仁、綠豆,紅豆等替代主食,蔬菜、全穀類也是纖維良好的來源。
守則3.儘量避免吃精製糖類或加糖的食物,例如各式蛋糕、冰淇淋、煉乳、調味乳、水果罐頭、蜜餞等宜避免。
守則4.食物烹調方式,多以清蒸、水煮、清燉、涼拌,避免油炸及放過多的鹽份與佐料,肥肉最好能避免。
守則5.外食族要懂得食物代換及自我節制,一樣可以出外應酬、外食。
守則6.儘量避免喝酒:若應酬需飲酒時,要限量飲用,並應避免空腹喝酒。

生活方面-
守則1.定期健康檢查:例如定期接受全民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測量血壓、血糖及血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守則2.心理衛生:做好壓力及情緒之調適、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良好的休閒娛樂、參與社會活動,增廣見聞。
守則3.配合適當運動,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增加血液的循環量,減輕體重,以防止動脈硬化。
守則4.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避免抽煙、喝洒、減少應酬,保持心情的舒暢和情緒的平穩,對降低血脂有一定的幫助。


你了解高血脂嗎?
□1.
根據衛生署建議,20歲以後應每幾年定期做膽固醇檢查?
□2.
高膽固醇是一種可能引發致命因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嗎?
□3.
肥胖者才會有高膽固醇的問題?
□4.
理想的血中總膽固醇應為多少?
□5.
心血管疾病可能是突發無預警的?
□6.
降膽固醇藥需長期服用?
□7.
吸煙與心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
□8.
動脈血管阻塞時,以外科繞道手術即可完全避免日後復發?
□9.
高膽固醇血症與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男女有別?
□10.
控制血中膽固醇應避免攝取牛、羊、豬肉,而蝦、蟹是較好選擇?
解答:1. 52.○ 3.╳ 4.200 mg/dl以下 5.○ 6.○ 7.○ 8.╳ 9.╳ 10.╳出處: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


本文為哈佛健診健康管理所提供,讀者有關健康檢查、健康管理等問題。歡迎您透過線上問診服務,我們將有專業醫護人員為您解答,並回覆E-mail給您!